文章来源:2017-01-21 奶牛杂志 奶牛微刊
一 犊牛发病情况
去年冬季天气寒冷,新疆克拉玛依综合试验站的一个奶牛场犊牛发生腕关节肿大,2011年 1~2月份共出生犊牛66头,有8头犊牛发病,发病率为12%,其中3头死亡,3头淘汰,2头在治疗中,发病后牛场积极采取各种措施,3月份以来出生犊牛53头,均无发病情况,取得了良好的预防效果。
二 病牛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
1 临床症状
(1)发病犊牛出生时一切正常。8头患病犊牛多在出生后7~10天发病,以关节肿胀为主要特征,关节肿胀具有一定的对称性,表现为两前肢关节肿大(腕关节、肩关节),或是后肢关节肿大(跗关节、膝关节),发病的8头犊牛中有7头为两前肢关节肿大,1头为后肢关节肿大。
(2)犊牛患病后不愿走动、跛行、喜卧,食欲下降,精神沉郁,体温一般为40~41℃、发病一周后体温大多恢复正常,患病牛消瘦,有些伴有轻度腹泻症状,个别患病犊牛脐带炎,肿大。
(3)有3头犊牛产后30天内死亡,3头犊牛治愈不佳淘汰,有2头病程达60天以上,采用一般对症治疗效果不佳。
2 剖检病理变化
(1)发病犊牛关节炎症为前期关节肿大不明显,关节外表没有损伤痕迹,用手按压柔软和动感,能抽取到少量关节液体;随着关节肿大加剧,犊牛起卧困难,关节处毛皮磨烂,露出红色增生组织;再随着病程的延长,犊牛关节组织严重增生,解剖为硬、黄的增生组织。
(2)对1例发病犊牛进行了病理解剖,主要病理变化为:关节液淡黄色、混浊,有纤维素块,关节面溃烂关节腔内有多量、红色、混有少纤维絮片的液体。关节周围的腱鞘肿大,腱鞘中含有多量淡红色渗出液。肝脏、脾脏肿大。
三 诊断
采发病牛全血样8头份、病死牛病料1份送样至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,用细菌培养方法进行检测。检查的结果为沙门氏杆菌和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呈阳性。对血液附红细胞体进行压片,红细胞感染率为60%,对小鼠进行试验,具有较强的致病性。结合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,初步诊断为犊牛副伤寒。
四 发病原因分析
1 犊牛舍为水泥地面,由于垫草较少,更换不及时,出生后瘦小及体弱的犊牛站起困难,与地面不断磨擦后机械性损伤,细菌感染后引起犊牛关节肿大后导致死亡和被迫淘汰。
2 冬季天气寒冷,产房门窗封闭严实,没有强制通风,牛舍内温度在15℃以上,产后牛排除胎衣恶露等中存在大量的致病菌,尽管产房内一天2次消毒,由于奶牛排泄物是不断、不定期的排除过程,而初乳营养非常丰富,在温度、湿度、营养条件都成熟的情况下,各种细菌大量繁殖,犊牛出生后体弱或脐带消毒处理不到位,导致细菌感染发病。
3 产房消毒不彻底,牛舍环境导致病菌滋生,牛场工作人员不注意消毒环节,在牛场各个牛舍之间相互穿行,将病菌带入牛舍,病菌直接侵蚀怀孕牛,但成年牛提抗力较强不表现临床症状,牛犊在未出生前就已经感染上了这种致病菌。
4 犊牛用具消毒不到位,奶壶、奶桶不能做到每头牛一个、每次饲喂完后消毒,粪车乱放,饲料道和粪道共用一个通道,饮水槽不及时清洗消毒,饲养员不注意个人卫生,工作服不能及时清理。
五 采取防治措施
1 发病后,立即对产房进行消毒,清理胎衣、胎水等分娩排出物,地面用3%火碱认真消毒,每产一头牛消毒一次,防止母牛通过分娩排出物对产房环境造成污染,防止犊牛通过接触隐性带菌母牛的分娩排出物而感染发病。
2 犊牛出生后,立刻单独隔离饲喂,犊牛舍在全面彻底消毒一次后,每天坚持用百毒杀消毒1次,每星期用3%火碱消毒。
3 加大产房工作人员的管理,安排专人昼夜值班,保证犊牛在出生后1小时内喂上初乳,1.5~2公斤,每天3次,提高了犊牛自身免疫力。
4 安排繁殖人员每天值班,犊牛产后,监督做好断脐工作,断脐后用5%碘酊浸泡断端,防止新生犊牛通过脐带感染病菌。
5 对发病牛立即进行隔离治疗。将犊牛舍一分为二,轮流饲养,空圏消毒。
6 犊牛出生后全部喂服注射用链霉素,早晚各口服一瓶(100万单位),进行预防控制,喂服时间为连续5d。
六 结果与讨论
1 通过采用上述综合防治措施,2周后犊牛的发病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控制,在随后的2个多月中只有1头犊牛发病。
2 对有条件或犊牛舍污染严重的情况,开辟新的犊牛饲养场地,预防犊牛发病,效果非常明显。
3 此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感染。成年牛感染本病后多为散发或隐性带菌,无临床表现的带菌牛就成了导致此病扩散的主要传染源,病牛和无临床表现的隐性带菌牛通过粪、尿、胎水、胎衣等排出病原菌污染环境从而导致犊牛发病。所以做好产房管理工作是防控本病的关键环节之一。
4 此病具有很大的复杂性,奶牛一旦感染本病,难于彻底消除,会传染给犊牛,如果牛场重治疗、轻综合预防的思想严重,没有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控制,此病将每年发生,给牛场造成较大的损失,是十分有害的。
5 对犊牛的腕关节肿大,传染病的因素较大,比如布氏杆菌病可以造成犊牛关节肿,大肠杆菌、衣原体、牛副伤寒、嗜血杆菌病等,都能引起该病的流行。
6 该病重在预防,规范消毒制度和常年坚持防治净化是降低该病发生率的关键。